作者:伯约
海森堡认为,微观世界的测不准,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,为了获得数据,就要和被观察的对象发生能量上的交换,从而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——如果要测定一个粒子的位置,那么在测定时施加的能量就会改变粒子的动量。
《缺席的人》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用这个物理规律来总结的。
我们是电影的观众,观看电影事件的发生。这部电影特别在限制了我们的视角,全片是在艾德的回忆里面,其实我们并没有比主角艾德更多的判断力和信息。
艾德的身份是一个普通到庸俗的理发师。整场电影下来,他的表情几乎是没有变化的。即便是在被掐脖子后反杀对手,也没有反杀的兴奋,反而是一种撒了泡尿一样的平常感觉。
电影用的是黑白片。导演不想用彩色扰乱视线,把我们的视角集中在艾德的独白和日常里面,颇有一种黑色电影的冷峻,结合剧情就十分荒诞了。看完整场我敢说,我们和艾德一样摸不着头脑。换言之,我们并没有拥有上帝视角,我们拥有的是艾德的视角,周围人的性格所激发的事件以及选择,全在重重迷雾之中。
有多少事情无法确定,每个人和事件都值得怀疑,包括主角艾德。全程内心独白,和自己的小叔子互为表里。一个在内心喋喋不休,一个在嘴上喋喋不休。他回忆里的老戴夫,和小叔子理发师,都是有点神经质的胖子。最明显的是那个做干洗生意胖子,神经质得不得了。这样下来,整场电影的叙事都值得怀疑。他做了个错误的选择,敲诈了一万美金,也许就没有那么淡定。我们有更了解艾德吗,他真如影片呈现那般,是身形匀称、细想深邃的瘦子?他和别人不一样?他为何如此热心于邻居女孩的钢琴事业?莫不是从这个没有天分的邻家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?这一切值得怀疑。至于他被判死刑的原因,到底是黑色幽默还是罪有应得,只有上帝知道了。
艾德的老婆和艾德两周就订婚。其老婆说了一句十分讽刺的话:为什么要多了解,会变得更好吗?她因为什么和艾德结婚,艾德估计也不明白。她到底和谁偷情怀孕,确定是老戴夫吗,如果是又为了什么呢,那个分店的职位如此重要吗,又为什么选择自杀,是爱老戴夫还是东窗事发羞愤而死?这么可笑的骗子,以至于精神崩溃?太多疑问,恐怕艾德也不明白。
譬如我代入艾德的视角,最像卡佛小说那个推销员的上门的一段。也许我只是想看推销员怎么说服我,我在观看他的表演。艾德老婆突然出现把宣传单撕了,直接了当的拒绝,打断了生活的一段戏剧。颇为遗憾啊!这不是对生活的善意,或者对陌生人的善意,反而是满足自己难得的一种支配情绪。不要忘记,艾德在生活中无法支配任何人。
他自以为是生活观察家,他的内心喋喋不休,偶然间冒出些金句。在我看来,他还是不够领悟到生活的荒诞和幽默面。他是被动接受的,正如前面的他没有识人之明,没看清自己老婆、没看清戴夫、也没看清秃头干洗老板,最后也无法确定他是不是个骗子,搭档小叔子暴毙后他又无意中招了个喋喋不休的理发师同事,也没看出邻居小孩不具备钢琴天赋…
你确定自己不是艾德吗?内心封闭,无法接收外界信息,生活在混沌系统之中。每个抉择导致的后果都出人意料,连接起来是一副荒诞的幽默图景。你确定的话,是如何确定?
微观世界是不可测的,宏观世界也不可揣摩。身为后现代的人类,我们能确定下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吗?
你要是问我看这个电影获得了什么,我只能说,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。看你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适应,对混沌来说都是无所谓的。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不能太久,会陷入古神的低语,把人逼疯。不确定的时候还不如撸撸猫,把握当下可见的确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