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识到男女作家在书架上的比例差别之大以后,我有意地多看些女性作者创作的书籍。然后知道了波伏娃,知道了有女权主义、女性主义、男女平权这么些个概念。接触到这些概念的时候,我已经三十一二岁,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稳固些了,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了些经验。我并没有那种相见恨晚的心情,反而有些庆幸,还好是这个时候,还好不是太早地接触这类书籍,不然我估计会找不到出路。我在这里表达我对同女性读者朋友的担忧。
先来分享下我读这本书的过程。微信读书一上架这本《厌女》,我隔天就开始阅读,只用了6天。我是带着一种使命感读完这本书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使用微信读书2年,累积了760个小时的阅读时长,这么久来还没有哪一本书的阅读让我“享受”这么多的“点赞”。按道理这本书刚刚上架,读的人还不多才对。可每次打开微信读书app,都有看到七八个,多的时候十几个点赞的。短暂的得意之后,是一种惶恐。在划线部分,我会点开看看他人的想法,越往后就越不对劲。明显感到评论里很多不经思考的、不加批判、全权接受的做法。该书首页表明,目前已经有1.3万的人在读,1357人点评,推荐值为92.9%。
看待某些言论,先看看发出言论的人是什么来路、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,对他有什么好处。用毛主席的话说,要了解对方的立场。什么样的人会读这本书呢?我点开了很多书友的主页,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女生,估计女性得占95%以上。少数的男性读者留了言,发出不同声音,被批得厉害,感觉你在骂我偶像那样。读者群体的头像,我也特别留意了,主要是使用卡通人物、二次元、小娃娃、卡哇伊的头像,个人美照也有但比较少。该群体看过的书,很多是难度不大文学书,偏爱日本作家的书籍,经典文学读得较少,其他类型书籍也很少读,阅读时长普遍不过百。因此,我推测大部分读者是刚出社会没多久,或者还在读大学的女生。家庭条件应该还不错,平日可能会有追星行为,喜欢追剧和网上冲浪。有生存问题的人不会顾得上这类思潮的。动机是什么呢?给自己贴进步女性的标签呢?不好说得太露骨。谁都有过文艺青年的那个阶段,我也有过的。文艺青年的病症我自己给自己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——大概也是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吧,看问题比较片面,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。
我是不是反对女性朋友搞女权呢?或者好听点,搞女性主义?当然不是,毕竟我也把“促进男女平权”当作自己的未来使命来努力。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担忧。大学生群体,尤其是女大学生,是最容易被收割、被利用的了。在你的认知水平、知识结构还没达到一定程度,就跑来搞什么女权,结果只能有一个,那就是头破血流。只能说,不大聪明。斗争是没问题的,精神是好的,值得鼓励的,但是要够聪明,要以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。要认清楚谁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,而不是乱打拳,浪费力气。这样子的你是不可能有爱情、有婚姻的,那你现在经济独立了没有呢?未来什么打算啊?哎哟,人家不会多说你什么的,因为别人不是你妈。跟你叨逼叨逼这些对他没啥好处
客观地说,这本书还真是不错的,浅显易懂,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视角来看待男女问题、父母问题、社会问题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外部环境。书里好几次让我发出“说的就是我啊”这样的惊呼。比如说,“没出息的父亲”“不满的母亲”“不成器的儿子”“不开心的女儿”,这说的就是我的原生家庭嘛。家庭的重男轻女,母亲对身为女儿的自己的期待、控制与嫉妒的复杂心理,很多人一直深受其害,我也一样啊。这些年,我一直以自己的方式,和不喜欢的一切做斗争。比如说挣脱母亲控制的方式,我自己实践的经验就是:相信自己的直觉,该干嘛就干嘛;不必对母亲百分百坦诚,尤其是那个对你每月工资多少、开销多少、还剩多少要了解得一清二楚的妈妈,不必过于纠结,打哈哈即可;择偶问题对自己负责,不一味为了摆脱家庭而远嫁,也不听信妈妈的劝说嫁给不喜欢的人;还有重要的生育问题,绝不妥协。也就是说,父母还在世的一天,就不能停止斗争。爱是矛盾体,没有斗争便没有爱。你以为自己长大了,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,让他们不要再做父母,那是不可能的。父母之爱,换种说法,也是父母作为人对权利的爱。让父母放下权柄,简直难如登天。但无论如何,尽管沟通很难,不要放弃沟通。
上野女士被许多年轻读者亲切地称呼为“上野老师”,是哲学系出身的女性主义学家。我对哲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还很少,但是读了波伏娃的《第二性》之后,再读上野的作品,就觉得是小巫见大巫了。这本书的涉及面确实比较广了,什么符号学、人类学、消费论、文学批评等等,但我觉得在逻辑、层次方面是有欠缺的。读到后面章节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两个别人的理论,论述也有不够严谨的地方。她的理论素养和跨学科素养还差点意思,和波伏娃在学识上相比,可谓云泥之别。咱就说这个引用的问题,你搞研究的不得多方验证、指明出处啊?文献引用居然都没见到波伏娃、马克思和恩格斯,毕竟不是公众号的写作,对吧?后面我还期待上野女士能给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案,就如同波伏娃那样,她也给不出什么好的方案。所以这本书只能说是启发思考,但并没有告诉你怎么行动、怎么破局。
我不否认上野女士的努力和影响力,那对女性觉醒是有帮助的。根据书里的一些观点,在此提醒各位女性读者,是要特别警惕的:
书里有个定义:“所谓父权制,就是让从自己大腿之间生出来的儿子侮辱自己的体制。”我认为这个定义很不妥,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姐妹容易搞一刀切。比如韩国那边就有“杀掉自己老公”“不生孩子”的极端行为。复杂的事情简单化,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,各位警惕。
又如“女性主义者就是对那个指定位置感到不满、对厌女症不能适应的人。”这个定义不错。只是女性主义者不应该仅仅是女人,还有少数支持女性的男性朋友,他们是可以团结的力量,不应把他们排除在外。
再如,“只要母亲依然充当父权制的代理人,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就不可能和谐;反之,如果母亲想忠实于自己的欲望,女儿又会目睹她受到父权社会的严厉制裁。将母女关系作为一个重要主题来思考,是从女性主义开始。我们从中懂得,母女关系绝非顺畅如意。”朋友们注意:这里的母亲应该是“母亲们”,父亲是“父亲们”,也就是整个社会、历史的集合,不能针对某个具体的人。评论里有关于婚姻、男人不可信的一刀切倾向,希望大家不要被带偏,谨慎些,要有判断力。
书里没有给读者朋友提到努力方向和解决方案。这里我想说:
不要尝试和男人争论,停止无能狂怒。他们不是你,不可能理解的,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。不要搞男女对立。要明白男女问题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的、社会学的、生物学的多重原因,不是具体某个人的问题,不可以一刀切的。争论是没用的,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。
很多领域需要更多女性精英的参与。比如,文艺圈中就缺乏优秀的女性创作者、导演、编剧、女作曲家(这个尤其少)。看的男性作品太多,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了太多人。暴力机构,女性由于身体天然的弱势,可能没办法争取太多,但最关键的政策层面是要努力争取的,争取成为立法者、规则制定者。要改变命运的话,就需要更多的女性精英去当律师、法官、市长、总理。就像女大法官金斯伯格那样。还有女高管、女老板、女校长等等。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。不只是女人,还有所有背后支持女人的男人们。如果你想做点什么,但你还什么都不是,那就多提升自己,多认识自己、多认识世界,多帮助和鼓励周围的女性朋友。不要撕逼,不要走极端,默默努力,奥利给!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