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: 读过的书

读:凯瑟琳·格雷厄姆自传——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

先来了解一下华盛顿邮报和凯瑟琳·格雷厄姆。

《华盛顿邮报》(The Washington Post,简称《邮报》)是美国华盛顿最大、最老的报纸。19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·尼克松总统退职,《邮报》获得了国际威望。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,尤其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。

凯瑟琳·格雷厄姆,1963年正式接管了《邮报》,挽救了濒临倒闭的《邮报》,把它办成了融报纸、杂志、广播和电视于一体的庞大的媒体王国,在财富500家大公司中曾排行271位,她以一份报纸扳倒了美国总统尼克松,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,她是《财富》杂志500家公司中第一个女性的”一把手”,是美联社第一个女董事,是美国新闻界传奇人物,被称作”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”。

友情提醒:自行到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上看简介,或许会有更直观的体验。本文更多的是个人的阅读体验和理解。我是从巴菲特传记那里注意到这个人的。文章结构主要是对应书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,人物的主要活动和大事件,所以你可以看到更多细节。此外,阅读出发点是从个人经历中看美国历史的一部分,因此我会特别注意此时的时间维度和外部环境。但是由于知识有限,外部环境这块或许有所遗漏,后续就美国历史这块再另外学习和补充。

读这本传记,我认为可以收获到:1)真正的名媛是怎样的?2)美国富人的生活揭秘?3)犹太人家庭如何教育孩子?4)如何面对挫折和挑战?5)个人发展和历史的关系?6)传统媒体——报纸行业的内部窥探?7)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?8)中美差距?

下面开始章节介绍:

第一章

祖父母都是最早到美国奋斗的那一批人,这点跟许多美国old money是一样的:第一辈艰苦奋斗打下基础;第二辈开始发迹过上好生活;第三辈家族发展高峰。这个发展路径正符合美国的经济发展走向。

先来了解一下凯瑟琳的家庭早期的生活。

父亲来自显贵的犹太人家庭。祖父是1859年从欧洲来到纽约的,后面去了洛杉矶,开始没什么钱,经过努力打拼成为杂货店合伙人。此后,生意越做越大。祖父曾做过放贷,成为银行董事和社交俱乐部的组织者;此外,作为治安委员会的成员,还帮助维持当地的法律和秩序;祖父还是城市供水系统的创始人,涉足房地产和矿业投资,兼任法国理事代理人。

父亲在1875年出生了,是家中的长子,前面有三个姐姐,后面有四个弟弟妹妹。在早期,一家人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问题备受歧视,多次搬家。父亲不爱上学,但很喜欢读书。器重你一个姑姑后面嫁给了李维斯家的人,后面夫妻两接管了李维斯的事业。父亲在20出头时,也就是1896年前后就开始投资铁路了。父亲早年的履历就很光鲜丰富,名校毕业、成绩优异,性格坚毅,经历丰富,他具有早期美国企业家的开拓者精神 勇于进取、争当历史创造者。父亲32岁的时候,已经赚得数百万美元,开始在华尔街崭露头角,自己与合作方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后来父亲第一次来到华盛顿,并见到了罗斯福总统。 

母亲是当年的《纽约太阳报》自由撰稿人,经济独立,还能补贴家人,对艺术很感兴趣。在大学的时候,母亲就很迷恋约翰·杜威,那时他还是大学哲学学会主席。母亲在杜威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。在某次画展上,父母亲相遇,父亲对母亲展开了浪漫的追求,期间父亲支持母亲到欧洲旅行,母亲在法国期间和居里夫人一起学习击剑。尽管父母亲宗教信仰问题存在差异,但还是结合到一起,那是1910年。母亲婚后不久就不再工作了,不久便开始生儿育女,平时的爱好就是收藏艺术品。母亲对对已婚女性的这一身份有很大的困惑,不愿甘做传统的好女人,只知道相夫教子。可以看到,母亲的女性意识在觉醒,这跟她的个性、接受过的教育、去过的地方都有关系,这也多少影响了凯瑟琳。

父亲的合伙人兼弟弟在泰坦尼克号遇难,他的老婆孩子得以幸存下来。这事对父亲的打击不小。

1917年6月16日,凯瑟琳出生。前面还有一个哥哥,后面有个弟弟和妹妹,家里一共四个小孩。

震惊点:从父亲的经历中,我得知在1896年已经有了投资行业!铁路发展也欣欣向荣!20岁的年纪就知道搞投资了!豪门世家的生活与普通人的差距究竟多大?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,但在看到杜威、罗斯福、居里夫人、泰坦尼克号等这样的名词出现的时候,还是感觉到不可思议。

1913年的中国:清朝最后一位皇帝退位;辛亥革命;袁世凯组阁;清华建校;孙中山任临时总统;一战前夕

第二章

富裕家庭生活是怎样的?财富又是一把怎样的双刃剑?

这一章节中,凯瑟琳从家庭生活、兴趣爱好、接受的教育、交际情况等方方面面做了详细介绍。从中我们得以了解财富赋予的特权:大房子、大农场、动不动就世界范围的旅行,优秀的教育条件、往来都是名流(爱因斯坦也在其列!)、收藏艺术品、搞慈善,仿佛是世界的中心;通过教育和家庭传承,将财富一代传一代。那财富的反面是什么?不正常的社交关系使得一家人处在类似一种真空样的环境中,母亲酗酒、父母关系长期不和,子女成长问题,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、对普通人生活的无知、对弱者缺乏同情心。空虚、多疑、自私、自大,怀疑真感情。孩子的存在肩负家长的巨大期待,比普通人压力更大,更希望得到肯定。这些都让个体不大容易获得幸福。

第三章

这一章节主要讲述家里和《华盛顿邮报》的渊源。凯瑟琳高三的时候(1933年),父亲便收购了邮报,那时的邮报是华盛顿排名第五的报纸,但经营不善,常年亏损。父亲本来在胡佛手下做美联储主席,罗斯福上台之后,父亲不久便离开了白宫,专心搞报纸经营了。那时的父亲对于报业还是门外汉,完全没有章法。收购邮报的前二十年,一直运转不大好,但父亲从未放弃努力和探索,他积极改组,投入了极大的耐心、激情。全家都非常支持父亲办报业,母亲和我尤其如此。一个小插曲是,父亲下决心购买邮报是一个报业的好朋友促成的,后面两人为了争夺邮报的所有权以及版权问题,成了仇人,多年不相往来。

点评:父亲的这种积极进取、不怕困难的企业家精神在彼时的美国极具代表性。从中可以看到,美国的报业大都掌握在富豪手里,而富豪们的背后是有政党支持的,报纸很难保持中立客观,大都是政府或政党的喉舌。报纸是当时普通人了解时事的主要来源之一,无形中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,影响民众对事物的看法。对于如何把报纸办好,获得了全家的支持。后面还会涉及到接班人的问题,看犹太人家族是如何面对财富传承的。

第四章

1935、1936年,凯瑟琳上大一、大二,上的是纽约州东海岸最负盛名的文理学院。这里,凯瑟琳介绍了她大学生活的一些片段。从大一时候的种种不适应,到出入社团、结交朋友、暑假工、旅行等等不一而足。该章节开始较多地出现政治形态的影响。凯瑟琳此时年轻气盛,对世界认识还很浅薄,有种大小姐的无知和傲慢,但更多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。大二的时候想和小伙伴一起去东欧旅行,因为形势紧张,父亲不同意。父亲那边准备要去华盛顿就任公职了,母亲则开始频频露相于广播电视台,她非常享受镁光灯,享受粉丝喜爱。

外部环境:在美国,罗斯福新政正在进行中;在中国,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;在欧洲,德国拒绝凡尔赛条约;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;西班牙内战爆发;希特勒谴责洛迦诺条约,占领莱茵兰

第五章

1937,1938年这两年,20、21岁的凯瑟琳转校去了芝加哥大学,继续读大三、大四毕业。书里没说还是我读得太快,都get不到凯瑟琳在两所学校究竟念的是什么专业。在芝加哥大学,她学习了经济学、哲学、美国历史、劳工关系等课程。期间的主要活动主要是课程学习、社团活动,还有线下实践,其中提到了钢铁工人罢工事件。在政治思想上,她开始接触和了解了共产主义,决定不背叛自己家族的体系。在异性关系处理上笔墨不是很多,大概跟一个经济学家有了短暂的恋爱,还遭遇了某教授的性骚扰。母亲这会儿由空虚变得狂热,情况不是很稳定;与父亲保持了密切的书信往来,谈论家里的报业和时政新闻,《邮报》正在变好,但还是不能松懈。父亲很赏识凯瑟琳对新闻的热心,希望她毕业后能够为自家报业工作,对此凯瑟琳很是迷茫,一方面想要摆脱家庭的控制,一方面又不能辜负父母的期待和培养。

外部环境:世界范围的二战前夕;在中国,国共合作抗日,全面抗日战争开始;在欧洲,意大利-德国轴心宣布,慕尼黑协定

第六章

1938年后半年,凯瑟琳刚刚毕业的那半年。在父亲的帮忙下,去了加州旧金山的一家报纸见习并工作了几个月。这段时间,她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离开家庭,自己在外打拼。为了获得友谊,融入环境,她早期有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。也是在这里,她新闻记者身份逐渐得到打磨成型,主要的磨练还是来自于劳工关系的报道。

第七章

1939年,凯瑟琳22岁,从旧金山的报纸工作辞职回到自家的《邮报》工作,刚开始就在社论版做些轻社评类的工作,慢慢和同事打成一片。读书加工作,离开了华盛顿五年,如今重新回来发现这座城市有了很多新变化,年轻人越来越多、城市越来越有活力。凯瑟琳也认识并加入了一个小团体,这个小团队汇集了许多优秀的青年,他们大都是律师,为政府工作,大家聚在一起租房子。这点让我们想起《老友记》里面的合租形式,还挺好玩的。在这小团体中,凯瑟琳邂逅了自己未来的丈夫,他在哈佛念法律,前途一片光明。相遇、约会、见父母、丈夫的生平等进行了介绍。我以为凯瑟琳的丈夫有什么了不得的背景,但跟格雷厄姆家族比起来,真是算不得什么,不曾想父亲居然同意了这门亲事,两人订婚了。PS:丈夫的父亲多年来艰苦创业,没有很多资产,也只是个小参议员。

外部环境:在欧洲,苏德互不侵犯条约,德国入侵波兰,二战爆发;在美国,持观望态度,国内有支持同盟国的声音

第八章

1940年,凯瑟琳23岁,开始步入婚姻。这一章节讲述了一些结婚上的趣事,以及婚后度蜜月,拜访男方亲戚朋友的过程。从中也埋下了两人出身、经济基础、文化差异的不同的伏笔。

外部环境:在欧洲,法国投降,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;在中国,百团大战

第九章

1941~1942年,凯瑟琳婚后的一二年,两人决心以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,凯瑟琳几乎以一种毅力般的精神去适应新生活,甚至开始记账、穿便宜衣服。在工作上,开始凯瑟琳想当家庭主妇,但丈夫菲尔不赞同;后面凯瑟琳还是回到了《邮报》继续写些无关紧要的文章。菲尔前面仍旧和大法官一起工作,后面任期满了便去政府部门做战时物资储备方面的工作。此时正值多事之秋,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,美国宣战,年轻人纷纷响应参军,菲尔也即将上战场。凯瑟琳个人也遭遇了很大挫折,第一次怀孕流产了,第二次怀孕引产失败,是死胎。战争的阴影加上自身的挫折,让凯瑟琳瞬间成长不少。

外部环境:苏德战争爆发、日本偷袭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,大西洋宪章;在中国,皖南事变,也成双十二事变

第十章

1942~1945年,凯瑟琳此时25~28岁。1942年,菲尔开始应征入伍,先是在国内参加了一年多的培训。凯瑟琳会时不时抓住时机,以随军方式陪伴丈夫,并因此第三次怀孕,后来终于如愿得到一女,不久后又得到了一个儿子。丈夫菲尔这边,先是参加陆军航空队的培训,然后转到情报部门培训,经历了太平洋战场、长期驻地菲律宾,层层提升到上尉军衔。家里的《邮报》在战时反而发展更好了,十年来开始获利,父亲很高兴,有意培养菲尔做接班人。母亲那边开始做战时记者,到英国后方采访,报道英方、美方战时大后方情况。

外部环境:《联合国家宣言》形成反法西斯同盟,莫斯科保卫战,中途岛战役,斯大林格勒战役,《开罗宣言》、德黑兰会议、布雷顿森林体系、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,欧洲第二战场开辟,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,日本投降,

第十一章

时间是1945~1948年,凯瑟琳此时29~31岁。1946年,菲尔结束服兵役,开始为《邮报》服务,一上来就做父亲的副手;父亲接受了杜鲁门总统的世界银行主席一职,干了半年就辞职了。父亲回来后没有要继续掌权《邮报》,菲尔适应能力很强,带领团队锐意改革,不负众望,使《邮报》扭亏为盈,后面还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电台。菲尔为自家报纸工作后,凯瑟琳便退到幕后,一心一意为家庭服务,期间还生了第三个孩子。母亲还是老样子,四处奔波、演讲,搞公共事务,有时会犯蠢,跟邮报同事较劲。随着菲尔权力增强,夫妇二人的社交圈子变大变宽,凯瑟琳本人也开始背上各种名誉主席类的光环。父亲后面从报业真正退下,支持夫妇俩获得了邮报的所有权,家里曾有过紧张时刻,不过很快就过去了。他们将开启新的旅途

外部环境:德国、日本无条件投降;联合国建立;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,美苏冷战开始;印巴分治,印度,巴基斯坦独立;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,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;在中国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重庆谈判《双十协定》签订,人民解放战争;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

第十二章

1948~1954年间,凯瑟琳的31~37岁。期间发生许多事情,主要围绕自家报业的发展。1949年第一尝试并购《时代先驱报》但失败,转而建造新办公大楼,花费了600万美元;收购两家电视台进入电视领域;1954年,第二次尝试收购《时代先驱报》,以850万成交;期间还有许多政治纷争、立场问题、繁杂事务;麦卡锡主义。母亲在政治立场上“搅屎”。凯瑟琳于1951年再次流产,1952年再次怀孕生下第四个孩子。其他的就是聚会、晚宴、派对、董事会之类的

外部环境:在欧洲,北约建立,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,苏联引爆原子弹;在美国,朝鲜战争,杜鲁门主义、马歇尔计划、麦卡锡主义(20世纪50年代初-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);在中国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抗美援朝,土地改革,第一个五年计划

第十三章

(从这章节开始可能无法抓住要点了,开始大量地出现政治活动,我对美国历史、政要名流、美国大事件都不是很熟悉。此外凯瑟琳的自传多少带有主观意识,有种家族是宇宙中心之感,仿佛一切都是围绕他们家族开展的,其他历史名人、大事件都成了陪衬)

时间大概是1955~1958年,凯瑟琳38~41岁。父亲年近八十,脑子还很灵活,但不管事了,期间还主张分发了一波股票给公司的功臣员工,表示对他们为公司创业以来的支持;母亲仍旧精力充沛,频频参加活动,与凯瑟琳的关系还是有些奇怪,凯瑟琳总要活在母亲的光环之下。相反,母亲与菲尔反而像真正的血缘关系。母亲有次做了子宫癌手术,做遗嘱也有些好笑,似乎不大考虑家人;而菲尔这边,政治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了,参与一些有名的大事件,比如民权法案的促成,小石城事件问题等,凯瑟琳开始觉得他有被政府利用的倾向,菲尔身上也发生了些变化,对凯瑟琳越发苛刻,时常开些令人不舒服的玩笑,有点高高在上的样子,金钱的扭曲力似乎在发生作用,1957年年底,菲尔第一次抑郁症发作了;凯瑟琳本人还是本着相夫教子的态度对待家庭,做个贤内助,但渐渐发现自己不知为何变得很自卑,公共演讲都成了问题

外部环境:在美国,经济繁荣时代,艾森豪威尔连任,种族问题开始凸显,小石城学校的种族隔离问题;在欧洲,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

第十四章

时间大概是1957~1960年,凯瑟琳40~43岁。菲尔患病后,不能正常工作,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静养,反反复复;父亲去世时一家人在欧洲旅行,算是尽了子女义务;1958年,尝试收购《新闻与报道》,失败;建设两栋大楼:WJXT大厦和花费500万美元的《邮报》大楼扩建;此外,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肯尼迪竞选的事情,总统、副总统都是自家好朋友,从书中的大量细节可以看出,菲尔积极参与促成此事。(我本来挺怀疑的,资本家能够和政治家走这么近,发挥这么多作用么?凯瑟琳的叙述是不是太夸张了?但我忘了this is America.后面事成之后,菲尔推选了很多“朋友”担任要职,这就很有意思了)

外部环境: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;欧洲共同体成立;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;在中国,大跃进运动

第十五章

时间是1961~1962年,凯瑟琳的44~45岁。肯尼迪上任总统之后,凯瑟琳夫妇俩跟政坛的关系更近了,好多好友在白宫就要职,或者外派大使馆;1961年以899万美金收购了《新闻周刊》,生意更上一层楼;凯瑟琳得了肺结核,经历了漫长的卧床时期;小女儿拉莉大学毕业了,要给她搞初入社交界聚会;菲尔状态还是不大好,但总超负荷工作,和政界交往甚密,还加入了兰德公司董事会。如此等等

外部环境:猪湾战争、古巴导弹危机、柏林墙建成

第十六章

1962年,夫妻两的婚变,此时凯瑟琳45岁。讲得很精彩,但这是人家私事,就不多加评价了。菲尔出轨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:买买买。买农场、买飞机,壕无人性。另一件事情就是姐姐突然过世,并无多大笔墨。

第十七章

1963年,凯瑟琳46岁。主要是婚变的后续影响,丈夫开始企图独吞《邮报》,与凯瑟琳离婚,后面菲尔抑郁症自杀身亡,凯瑟琳不得不拿回权柄,操持公司事务。

第十八章

1963~1964年,凯瑟琳的46~47岁。菲尔抑郁症自杀以后,凯瑟琳从欧洲散心回来,不得不开始接触邮报的事务性工作。事实上,凯瑟琳适应地还不错,一开始确实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,问题不断,底下人不信服、外面人的各种收购攻势等,但进入角色后,一切开始井井有条,约半年时间,一切都走向正规。这时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肯尼迪遇刺,新总统约翰逊上位。面对全是男人们的世界,凯瑟琳可以说是内外交困,她说自己周围仿佛都是秃鹰,等着吃大餐。此外,读大四的女儿拉莉结婚了。

凯瑟琳就任《邮报》总裁时的优劣势分析,

优势:把自家报业做好的热情与决心;与父亲、丈夫一起工作过的经历;其他女性特质,如优秀的判断力、与人交往能力、识人善任等;此外还有给力靠谱的二把手、家人朋友的支持

劣势:商业知识缺乏、职场经验不足、缺乏指导

先假设一下,假如我是凯瑟琳我会怎么做:

首先,到了陌生环境要找同盟。在公司里找那些能力了得又愿意支持你的人,去亲近他们、了解他们、团结他们,向他们学习和请教,找到支持但要谨慎,以免因为无知被利用了。

其次,行业外找导师。找没有利益冲突或者能够互相利用的能人,让他们带领自己走进商业世界,少走弯路。

总之,缺什么补什么,会有一段惶惶不安的时间,就得拼命地、谦虚地学习学习再学习。解决知识欠缺、加强对现状的基本了解之后,再以试错的心态去实践。凡事心里有个尺度,做好最坏的打算。通过一步步实践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,加强自身业务能力,,以点带面,逐步建立自身在公司内部的威信,使得事业走上良性循环。

外部环境:肯尼迪总统被暗杀、林登约翰逊成为总统

第十九章

1965年,凯瑟琳的48岁。凯瑟琳是1963年年底就任的公司总裁职务,因此1965年算是就职第二年。这一年,她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跟随报业记者到国外的采访旅行。日本拜见天皇、南下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黎巴嫩、埃及、罗马、伦敦等等。途中增长许多见闻,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其中还有像菲亚特集团老板的妻子这样的名流。另一件大事是,报业的社论版质量下滑,凯瑟琳不得不炒掉为公司服务十年的总编,并引进新人,这种决定不大容易,但未来会证明这样决策的必要性。

外部环境:美军空袭北越,美国越南作战

第二十章

1966~1968年,凯瑟琳的49~51岁,管理公司的第3~5年。集团事业变大了,收购了2家电视台、一家报纸,编辑队伍也在扩大,组织结构不断完善;凯瑟琳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,参加培训活动,结识其他领域的企业家、走访等;期间与英国的时任首相传过短暂的花边新闻、自己好朋友的老公也自杀了,经历了与她一模一样的事情,杜鲁门的“黑白舞会”,其盛大规模令人咂舌;大儿子参军参与越南战争,二儿子却以嬉皮士的方式反对战争;《邮报》对越战的立场发生变化,从支持到反对,总统约翰逊的疏远;凯瑟琳的晕厥病;女儿拉莉生孩子,82岁高龄的母亲做乳腺癌手术;马丁路德金被杀、鲍比肯尼迪被杀;林登约翰逊宣布退出选举;尼克松上台;集团的得力老员工三三两两地离职或退休,集团结构调整,凯瑟琳真正意义上的独挑大旗;新专栏“风格”的推出

外部环境:欧洲共同体成立;在美国,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;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·尼克松在公众日益反对越南战争的情况下当选总统。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存在超过50万人。美国宇航员尼尔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。在中国,十年文革开始

第二十一章

1969年,凯瑟琳52岁,管理公司第5年。凯瑟琳终于成为邮报发行人兼总裁,真正地扛起大旗。这里她谈论了独有的女性高管经历,就是无论集团事业有多大进步,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,还是要谨言慎行。在全是男人的行业里工作,尤为如此。凯瑟琳在这一章重点介绍了女权运动的兴起和自己工作的关联,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去分析女性地位和在工作中遭遇的困境。凯瑟琳以自己的方式,为女性争取了某种程度的权益:聘用女记者、女编辑;拒绝参加全是男性的烧烤年度宴会、成为联邦市议会成员;此外公司还开设了专为女性服务的“风格”栏目。

外部环境:阿波罗十一号发射登月、中苏珍宝岛事件、中共“九大”、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

第二十二章

1970~1971年,管理公司的第6~7年。家庭生活层面,凯瑟琳的母亲过世了,哥哥离婚,儿子史蒂夫吸毒,跟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;社交上,认识更多优秀人物,还结识了亨利基辛格,和林登约翰逊的关系恢复如初,见证他传记的书写过程;事业上,获得“新闻界杰出女性奖”,这个奖项只有四位女性获得,凯瑟琳便是其中之一。1971年,凯瑟琳带领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,每股股价为26美元。另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,是决定披露“五角大楼文件”事件,为此参与了许多司法斗争,度过无数个心惊胆战的日子,最终获得胜利,为集团声誉的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。尼克松上台后,集团与政府的关系略显紧张,凯瑟琳认为这跟尼克松对媒体的敌对态度不无关系。

外部环境:在美国,越战反对声越加厉害、核扩散问题、军备控制问题。在中国,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;其他:第三次印巴战争

第二十三章

对应1972~1973年,凯瑟琳管理公司的第8~9年,此时凯瑟琳55~56岁。这一章节重点介绍了《邮报》报道“水门事件”的过程,有种波澜壮阔的悲壮感。非常精彩。由于对水门事件的不了解,我之前大大低估了这次报道的困难程度,以为大概就一个月就搞定了。谁知,水门事件从头到尾居然经历了整整两年时间。《邮报》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主要是:尼克松期间连任后对邮报的刻意打压和排挤,对竞争对手的偏袒;续签行业许可证的阻碍与威胁;内外部对集团的信心,股价下跌、招人困难等;集团岌岌可危,面临被收购、倒闭的危险等等。凯瑟琳本人也受到多方实力的夹击,言语中伤,甚至人身安全威胁。可谓是四面楚歌。还好,时间证明了一切。

印象深刻的点:《邮报》在高压态势下还能坚持自己的立场;他们内部制定的政策保证消息和内容的真实可靠,关键词搜“制定了一些规则”即可看到相关描述;某些竞争对手在关键时刻也能挺身帮助,格局打开,实在难得。学到个新词“卡夫卡式情节”指的是人在遥远而荒诞的、强制性的外力面前孑然无助。

外部环境: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;美国水手9号探测器沿着火星轨道飞行;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;美国和苏联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《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》和《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》;慕尼黑惨案;中日建交;水门事件;美国在《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,恢复和平的协议》上签字;第四次中东战争

第二十四章

对应1973~1974年,管理公司的第9~10年,凯瑟琳56~57岁。这章节重点介绍水门事件的发展和高潮部分,以媒体人的视角为我们揭露个中细节,跟看悬疑电影一样紧扣人心,着实精彩。《邮报》的坚持引发美国新闻界对“水门丑闻”的轮番轰炸,最后逼得尼克松下了台,赢得了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。邮报也因报道“水门事件”而赢得了1973年普利策金奖–公共服务奖。此外花了很大篇幅介绍水门事件对《邮报》集团的影响,内外部变化。作为自传体,我带着一种怀疑精神去看待创作者讲述的事件,毕竟身在其中,极有可能夸大自身作用,这是很容易发生的,但看到后面凯瑟琳对事件的回顾和评价,我发现这位媒体人不仅仅是powerful,还是truthful的。一位有深度、有态度的女媒体人,不愧是美国报业第一夫人。

外部环境:世界人口达到40亿。中国“批林批孔运动”;中国大搞基建

第二十五章

主要介绍水门事件期间集团内部发生的工会斗争问题,以及和巴菲特的相识过程。时间同上。就工会斗争问题来说,我对此没有很深的了解,之前看曹德旺纪录片就有体现过这个美国工会问题,曹德旺甚至表示:宁可关闭美国工厂,也拒绝加入工会。资本家说劳工制度滋生懒汉;工人说资本家利益熏心,不把人当人看。其中的矛盾纠纷,很是棘手。总之,凯瑟琳及其领导班子为此心力交瘁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个篇章中她介绍了一些关于报纸刊印的细节问题,此前是没有的,说明凯瑟琳在就职的第十年,对业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专业度较之从前,更上一层楼。第二件事是与巴菲特的相识过程。我在读巴菲特传记的时候,就觉得老巴有种恭维凯瑟琳的感觉,老是提起她,说她怎么个不自信,他又如何如何帮助了她。读凯瑟琳传记,这种感觉得到了消除。尽管两人都承认这是一种“伟大的友谊”,但商业世界里往往更赤裸和现实,如果凯瑟琳什么都不是,巴菲特断然不会对她付出和投入这么多。不得不说,巴菲特是个优秀的导师,更是眼光毒辣的投资人。

第二十六章

继承上一章节,对应1974~1975年间,继续讲公司发生的印刷工人大罢工事件。这次罢工,持续了3个月的时间,对于报业发行来说,无疑是洪水猛兽。凯瑟琳对矛盾冲突的描写和刻画,很是生动。此前的刻板印象是,罢工行为背后总是有贪婪的资本家和弱势的工人群体。从凯瑟琳的角度,我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结论。或许在斗争当中,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不同的立场。

印象比较深刻的点:第一,巴菲特在危难时期,还坚定站在凯瑟琳这边,帮忙出谋划策,这一点上普通的投资者根本做不到。患难见真情。这侧面反映巴菲特的为人和胆识。第二,凯瑟琳身边不乏同舟共济的人。在危难时期,朋友、亲人、同事都站出来,共渡难关,在需要的时候,要凯瑟琳去车间帮忙收拾地上垃圾也是有的。凯瑟琳这个人品肯定不差、又肯吃苦耐劳,不是什么富家娇小姐。第三,在面对困难时展现超强韧性,事后能够做反思总结,从挫折中学习的态度。

外部环境:比尔·盖茨与保罗·艾伦将他们共同创立的公司命名为“微软”

第二十七章

对应1976~1978年,凯瑟琳管理公司的第12~14年,此时凯瑟琳59~61岁。这一章节的主要事件有:公司的几桩收购案、人员变动、发行人权力交接给儿子、最大竞争对手的没落、底下记者的伪造事件。此外,还交代了在某些重要的媒体和报业相关组织就任董事(大都是首任女董事)、与第三世界关联的报告等。

印象深刻的点:首先,第一次见公司负责人这么开诚布公地谈论公司的人员变动问题,我在其他商业人物传记上似乎没有见过。其次,如果我在同一个时代、做着同样的新闻行业,也许我不会应聘《邮报》,正如文中所说,我对家族企业会有所顾忌、更不想插在两母子中间。凯瑟琳的描述,完全可以想象外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事业的。但外人不知道,她的儿子是怎样在基层打磨、拥有怎样优秀的品质。偏见阻碍了我们看到事情的真面目。最后,来自敌人的赞美、对竞争公司没落的态度,这些都是让我心生敬佩的点。

外部环境:1976年,周恩来、朱德、毛主席先后逝世;文革结束;唐山大地震;在基建上取得了许多成就。越南成为共产主义国家。美国独立建国200周年;苹果公司成立;1978年年底,中美宣布建交,同期进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开端

第二十八章

对应1981~1987年间,凯瑟琳管理公司的第17~23年,凯瑟琳的64~70岁。用凯瑟琳自己的话来说,这是辉煌的80年代。1986年邮报以3.5亿美元从大都会-美国广播公司买下了服务35万用户的有线电视系统,成为美国第20大有线电视公司。凯瑟琳阐述了期间公司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失败,主要是业务整合与变更;还回忆起自己的许多国外领袖访问;与美国政要、商界人士的交往回顾;主要竞争对手《星报》的倒闭;谈了些身为女人对于工作的感悟;孩子们的近况和发展;自己的70岁生日宴会;许多亲人朋友相继离世的孤独;现阶段生活情况等。

80年代外部环境:东欧剧变、柏林墙倒塌、苏联解体前夜、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、中国改革开放。

代表性人物:里根、撒切尔夫人、戈尔巴乔夫、邓小平、蒋经国

小结:凯瑟琳的父亲是前美联储主席、世界银行首任行长,这或许会让人不免唏嘘,没有父辈的积累,确实普通人很难搞报纸这种重资产类的行业。创业容易守业难,如果你本人不给力的话,怕是早被豺狼虎豹给夺了去。最重要的,如果没有国运的加持、顺势而为的话,个人的努力怕是无能为力了。

后续发展:

本书于1997年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,并于1998年荣获普利策奖。2001年7月17日逝世于美国爱达荷州首府博伊西医院,享年84岁。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的声明中高度评论并哀悼格雷厄姆。

2016年4月18日,《华盛顿邮报》团队获2016年普利策奖国内报道奖。2016年进入美国发行量前10名。 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4月16日,荣获2018年度普利策奖调查性报道奖。2018年12月,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《2018世界品牌500强》榜单,华盛顿邮报排名第490。

yilianwen

Share
Published by
yilianwen
Tags: 读书

Recent Posts

2024年10月惊奇日记

小鸡的成长、钢琴大师访谈录、联…

4 周 ago

我的英语学习之路

语言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

4 周 ago

2024年9月惊奇日记

阳台生长季、养了两只小鸡、姐姐…

2 月 ago

2024年8月惊奇日记

钢琴选购记、何老师来家、月末乱…

3 月 ago

2024年7月惊奇日记

回深记、游泳啦、琴技的进步、急…

4 月 ago

2024年6月惊奇日记

家族聚会、人生选择、命运无常

5 月 ago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