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能很多人对畅销书抱着一种偏见,认为这是昙花一现的东西,是出版商和广告商推广合作的结果,经不起时间的考验;更何况,还有那么多经典名著没来得及读、没来得及看,为啥要看这些没营养、没头脑的畅销书呢?要多读书,就多读好书。在我的观点里,畅销书不在好书的范畴里。然而,我还是会去读些所谓的畅销书的,它们能让我get到最新的想法,对当下有更深刻的理解,这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是大有裨益的。
这本《从优秀到卓越》,我加到阅读清单已经好长时间了,要不是最近看段永平的投资问答录,我根本想不起去看它。老段在问答录里提到这本书,达到11次之多。是什么样的书能让这位投资大佬、资深企业家频频提出?我先去得到听书板块搜索了一下,用短短30分钟快速了解了这本书的概要。没想到还挺有意思,看来不读一读怕是不行的了。就是,我和这本书相遇了。
读完之后,悟到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重要但又最容易忽视的道理,读的时候,一边拍大腿一边叫嚷“对啊,我怎么没想到呢”。下文再慢慢展开说我的感悟。写这篇文章前,我多做了一个动作,就是在微信读书(是我目前阅读的主要工具)上搜索了这本书,发现这本书被引用的书目达到惊人120次之多,而这仅仅是在微信读书的现有书目里。看来这本书对很多人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帮助,能够做到这种程度,肯定有不同之处。
作者叫吉姆·柯林斯(Jim Collins),毕业于斯坦福大学,著名的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,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。曾获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杰出教学奖,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。他的另一本畅销书也很有名,叫《基业长青》,老段也提了很多次,这本我来没看。
本书的主要内容,用书里自带的朴素的脑图就可以归纳起来了,具体看下图。书的英文名叫good to great,老外的good相当于我们中文的“还行,不错”。加上国人对上市公司普遍有这样的误解,认为是上市公司就已经是绝对的万里挑一的优秀公司。事实上并非如此。在中国大陆上市的公司,要求起码有三年表现良好的账面收入才有可能上市;而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就不一样了,上市条件看重的是它的前景,而不是既有表现。据说有些个公司,都没有雇员和场地,就单凭一个优秀的创意,就上市了。国外的上市企业千千万,并不都是我们以为的那种样子。书里的这些公司案例,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表现平平,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实现跨越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good to great,翻译成“从普通到卓越”会更贴切些。这本书探讨的内容是,要实现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,有哪些重点因素。我在此不会详细展开太多,只聊聊自己最大的收获
说说我和这本书碰撞出来的火花。普通人为什么那么难成事呢?好像原因有很多,比如说没有天赋、不够努力,没有时间,没碰上好运气等等。你知道的,这些都是借口,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。对于普通人来讲,他不成事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无非两点:一个是,没找到热情之所在;第二个就是没能坚持下去。这里面,热情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你找到了你的热情,不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形,不会有那么多借口和理由,就谈不上坚持不下来的说法。大道至简,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,但我们这些生活的瞎子就是看不到。所以问题是,怎么找到热情之所在?怎么坚持下去?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。这本来是讲商业的书籍,我把它迁移到了个人成长中,真是意想不到。
先回答第一个问题:如何找到热情之所在。书里提到了一个叫“刺猬理念”,它的由来说的是有个挺有名的小品,叫《刺猬与狐狸》,这个狐狸诡计多端,无比狡猾,它懂得很多方法去攻破敌人防线,而这个刺猬就只知道一种,那就是遇到敌人立刻蜷缩成尖刺圆球。刺猬凭借着这个本事,总能全身而退;狐狸纵然百般武艺,仍旧奈他不可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把一件事情做好,总比什么都懂一些来得强。于是开始就有人杠了,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你只懂一项技能能活下去么?先别急,耐着性子往下看嘛。刺猬理论是说,我们想要发展,必须专注。那专注在什么地方呢?有个三环图可以帮助你,我把它转换下:你能做的、你可以做的、你想做的,这三个类别分别放在一个圆内,取它们的交集,你便可以得出你的发展方向,或者说是定位。那样,或许你就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。
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,或许你学过时间管理、目标管理、职业发展方向方面的课程的话,或许你也有接触过类似的理念,只不过换个表达罢了。我也曾接触过这个理念,刚开始确实惊为天人,但随着时间流逝,生活的琐碎,便抛之脑后了。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类似的时刻,我们了解到某种理念,却无法真正为自己所用,转眼就忘记了,压根没放心里。我对这个问题有深刻体会。网络上不是有句调侃话嘛,间歇性踌躇满志、持续性混吃等死,这大概是多数人的生活状态。你说一个普通人,他要成事那是有多难啊!脑子里,时常冒出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想法;生活的琐碎,持续不断的五花八门的刺激,把少得可怜的热情和注意力碾压。还怎么集中注意力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呢?
这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:如何才能坚持下去?书里提到一个“斯托克代尔悖论”。说的是有个叫斯托克代尔的高级军官,在越战中和同伴一起被敌军俘虏了。他们遭受了长达8年的多次严刑拷打,经过种种磨难后,最终只有这位军官存活了下来。采访时,这位军官表示,“我从不怀疑我可以出来,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而已”。而那些总是念叨“今年圣诞节前就可以回去了”的同伴们,在经历了一次次失望之后,终于妥协了,他们也享受不了最后的光荣。这个例子让我动容,使我想起了红军长征。不难想象他们当时的处境,艰险的旅途、看起来没有希望的未来,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,或许哪天就丢了身家性命。如果不是对未来有坚定的信仰,相信未来一片光明,是绝对坚持不下来的。我们也知道,经过长征,剔除了多少投机分子。胜利的果实只属于那些意志坚定的人们。哎,这像不像疫情?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结束,但是总有一天的对吧?如果觉得当下困难,就老抱着下个月就结束了、明年什么时候就结束了,这样的希望的话,后面面临一次次失望的时候该怎么办呢?你再看看,这像不像生活?它是不是总有起起伏伏,好像没完没了。如果掉进坑里了,就以为这是结局的话,那岂不就没有出头之日了。胜利一定会来的,可能不是明天、不是明年,不知道是什么时候,但是一定会来的。抱着这样的信念,当你遭受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,告诉自己,这还不是结局呢,是不是又可以继续向前了。人生总有希望,这便是活着的最大理由。即便,我们归西那天,仍旧一事无成,但这一生朝着一个方向默默前行的勇气,足够给自己一个交待了。
以前,听某个文人说“中国人”没有信仰。那时我以为他说的是宗教信仰方面的,我们确实很多人不信教。现在换个角度去看,确实很多人是没有信念的。他没有坚定不移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,他随波逐流,想一出是一出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我不由得有这样的想法,你想啊,宗教里面不是很多仪式么?这些都是提醒受众坚定信念的一种手段啊。为啥我们就不能发展自己内心的信念,通过简单的仪式不断强化理念、提醒自己做正确的事?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办法。古人有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说的也是这么个道理
好了,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学习总结:找到自己的热情,把它发展成信念,像信仰宗教那样把它当成一生的事业来执行。我把商业书当成了个人成长书籍来读,这也是一种知识迁移。看来,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。真高兴
PS:书的末尾有提到作者团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,是值得参考的好材料。从哪儿获取数据?哪方面入手调研企业?等等细节问题,对研究企业有很大的帮助。老段他说,投资对象最重要的两个是“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”,在这本书里有很好的阐释。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