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似乎是我第一次看许鞍华导演的作品。有什么深刻的论见倒不一定,但《桃姐》这个故事确实打动了我。如果评分是10分,那我会给到9.0分。
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叫桃姐的老妇人,一生未婚,无儿无女,亲人早逝,她为一个家庭服务了60年,照顾了五代人。年近古稀,遭遇中风,一手带大的少爷Roger承担起了赡养和送终责任。一段超越主仆关系的故事就此展开。
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。有人看到了让人感动的主仆情分,有人看到了影片暗含的死亡主题,我看到的是一个刻画生动的矜矜业业的老仆人形象。一边看,一边感慨,许鞍华太懂老人心理了,她一定是照顾过老人,跟老人一起生活过的。
桃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
桃姐工作认真细致。挑选菜品时要再三对比,确保买到的菜是最便宜、最新鲜的。店家揶揄她挑拣菜品时的过分认真,有次故意把桃姐“关”在冷藏室并调低温度让她慢慢挑拣,不知情的桃姐放好菜篮子,穿好衣服带好老花镜开始了她的又一次“选货”。家里物品总是摆放整齐,一尘不染。做的菜总是很讲究,口味一流。说外面吃的鱼,酱油不好啦;说男主妈妈带来的燕窝有点腥,因为没有用姜煮。她后面帮男主找佣人,说煮饭要砂锅煮才香,买鱼要上哪个菜市场的才漂亮(那个菜市场可能会比较远),老板吃菜要换着吃,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之类的。吃饭问题上,男主也被桃姐的好手艺训得挑了。从应聘者的反应就知道,她的这份工作要求太高,普通人根本就做不来,而桃姐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。
桃姐很疼男主。男主是桃姐一把手带大的,小时候用的背带还一直保存着,还有之前的照片、一些老物件都见证了桃姐一路的艰辛。在三个孩子中,男主是最得桃姐宠爱的一个。小时候家里妈妈不给孩子们喝汽水,但桃姐就偷偷地给男主喝,男主妹妹也想要,桃姐就是不给。男主做过心血管手术,桃姐用心照顾才好的。男主说好久没吃牛舌了,想吃卤牛舌,桃姐一边说血压高吃这个不好,晚上就给安排上了(这与桃姐在养老院说想吃腐乳形成了对应)。男主小时候的玩伴也得到桃姐的很多好处,对她赞不绝口。
桃姐心地善良。明知道养老院的一个老头,总是骗她钱去嫖娼,却还总是借钱给他。她和邻居相处很好,回个家,一路的问好声。男主妈妈特地从国外回来探望桃姐,给带了燕窝,也大方地跟院友们分享。她帮养老院的一位老阿姨缝扣子,劝说另一位阿姨跟女儿回去过年。人家过年给她准备了礼物,她一定要打个红包回去。即使病着,也不忘记家里的小猫。桃姐总是跟雇主客客气气,总是说不用不用,不要不要不要,花太多钱了之类的。但他们都知道,桃姐值得。
桃姐跟男主是主仆关系,但更像是母子。他们一开始就像所有的普通母子那样,因为代沟沟通不多,习惯性隐藏和克制情感。但,儿子受“母亲”的影响总是最大的。导演刻意安排了两处男主被误认为空调工人和的士师傅。开始没怎么懂,一细想就明白了。男主受桃姐的影响,穿着打扮也是比较朴素的。而从男主和桃姐在公园的互相打趣和调侃中,可以看出男主对婚姻的挑剔也是受了桃姐的影响。在照顾桃姐的过程中,男主的心理也慢慢发生了变化,懂得如何去表达情感了。自己妈妈说香港天气不好,嗓子干,晚上睡前就给她倒了杯菊花茶。
养育出了这样的男主,桃姐是自豪的。她在男主来带她出去吃饭的时候,跟院里的负责人蔡姑娘说不回来吃饭了,干儿子带她去吃饭。一方面是交待,但更多是是一种炫耀吧。男主在人前各种介绍桃姐,说是自己的干妈,她的内心是狂喜的。男主带桃姐去参加自己电影的首映,桃姐虽然看不明白,但是很捧场,一个劲地说好好看。说看到男主的名字出现在开头,很高兴,如果他死去的老爸能看到,不知道有多骄傲呢。看到大明星,她克制好内心的激动,陪着男主送走之后,碎碎念了一路:哇,原来大明星这么没架子的;她好瘦喔;还好你不是大明星,不用减肥喔…在医院里,男主和一牧师帮着桃姐做术前祈祷的一幕,桃姐偷偷睁开眼望着男主的一幕,真是让人动容。
饰演桃姐的叶德娴老师演技真是杠杠的。一举一动,嬉笑怒骂,就是个十足的家政阿姨形象。她跟男主打趣时候的挑手跺脚;她初进养老院自我介绍春桃时被揶揄的反应,说丢你老母的模样;她的囤积癖,她用了几十年的破旧手袋;她在佣人带领下去做复健时坚持身体好了要做巴士;她牙齿坏了医生要给她做牙套的各种拒绝…
男人说他看到了阶级差异,很不舒服;也许有人看到的是为啥没有遇到这么好的阿姨。也许是因为我妈的缘故,我才跟这部电影产生了这么多的共鸣,导演的每一处安排,我似乎都能看懂其中的潜台词。人物刻画地真是太好了,女性导演的视角果然不一样。强烈推荐你去看看,或许你能更好地理解老人是怎么回事
这部电影给我主要的启发就是:我对中风了解多少?我对老人老去了解多少?
反思。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