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热天午后》(Dog Day Afternoon)改编自1972年真实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,是由西德尼·吕美特执导,阿尔·帕西诺、约翰·凯泽尔等主演的犯罪喜剧电影,由华纳兄弟制作发行,1975年在美国上映。这部片子获得了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和多项提名,阿尔·帕西诺本人则凭借精湛的演技获得第29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男主。
故事情节非常简单。在一个酷热难耐的午后,一个衰仔和他的朋友企图抢劫银行,与警方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。这是一部以喜剧开始、以悲剧结尾的影片,把人的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,开始你是笑着看的,后面就笑不出来,但又流不出一滴眼泪。
故事的发生场所是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家地方性银行。某个炎热的午后,即将到了银行的打烊时间,此时顾客已经不多,我们的男主桑尼、朋友萨尔,还有一位小伙伴,已在银行外面等待许久。萨尔穿戴整齐,手里还拿着公文包,假装要来银行办事,其实包里放着抢;男主桑尼第二个进的,抱着个长方形礼盒,一副银行办完事要回去给爱人送礼物的样子;第三个小伙子最后进来了,结果临阵脱逃,道出句“我感觉今天不大顺利”,然后惊慌地逃离现场,后面果然一语成谶。从这个漂亮的开头中,我们可以猜到,男主是一位菜鸟,没啥经验,第一次干这种事,都不知道戴个面罩掩盖身份,同伴还能中途反水。开头给观众留下这样的悬念:他为什么要抢银行呢?这么危险的事情,为什么非干不可?他是什么人?随着剧情的开展,我们得以看清故事的全貌。
关于抢劫银行这事,说他啥也不懂似乎也不大恰当。你看,他还知道要警告和提防人质报警、知道怎样取钱不触发警报、还知道要烧毁账簿以免被查出抢劫金额,但也因为烧账簿还是引来了好心人士的上前查看。最为要命的是,本来以为能干票大的,结果银行刚还交易完,金库里就剩千把美金,简直是状况百出。终于还是把警察招来了。这个小银行从来就没这么热闹过,他们被两三百名警察包围着,狙击手、直升飞机,FBI都来了,还有众多电视台,吃瓜群众,场面越发热闹起来,平平无奇的抢劫案开始往闹剧方面发展,双方开始了长达12小时的拉锯战。
倒霉蛋男主是一位非典型的犯罪分子。银行里的工作人员成了他的人质,一位男经理、一位黑人看门人、六名女职员。尽管内心焦灼,希望渺茫,他也没有伤害任何人,还对人质展现了少见的同理心。黑人糖尿病犯了,放他走;女出纳说要上厕所,给她上;家属打电话来找人,给她接;男经理犯病了,帮他叫医生;还帮忙弄食物饮料过来给大伙儿吃,帮开空调,还安慰人质说什么同舟共济,搞得大家像一伙儿似的。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很好玩的情况:人质可以煲电话粥、可以唱歌跳舞、可以嚼口香糖、抽烟,还帮男主写遗书,某个女职员离开前还将自己的教会信物送给萨尔,安慰他不要害怕坐飞机。看评论有好些人都提到了一个名词叫“斯德哥尔摩症候群”,指的是人质爱上劫匪,对劫匪产生了同情心的心理。我认为重点不是这个,应该说是一种侧面的描写,烘托了男主桑尼的善良。
我们看一下这部片子对外部环境的高超表达。影片一开头,通过短短几个镜头就将故事背景交待清楚了。故事发生在纽约心脏般的区域——布鲁克林,这个地方同样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。炎热的夏天,有钱人在海边休闲度假、游艇、泳池、酒水;穷人则忙忙碌碌,犹如蝼蚁,街道拥挤、肮脏,交通永远在堵塞。一个那么善良的年轻小伙子,究竟是什么让他走上这一步的?从与警方侦查人员谈判和对峙过程中,我们得知桑尼是一名越战退伍军人。了解越南战争那段历史的就知道,二战结束后,美国又参加了越南战争,打了十来年,1973年才停火,美方损失惨重,美国人民对越南战争是不看好的。在史泰龙主演的电影《第一滴血》中,就充分展现了这样的窘境:士兵为了爱国之情参加越战,返回家乡的时候,却被老百姓丢鸡蛋;身边战友在战争中牺牲了,唯独自己存活了下来;经济情况不好,工作还很不好找。二战完了,还有美苏冷战,越南战争,种族隔离等等残酷的现实倾轧,这一代人不好过,越战退伍老兵尤其如此。回到影片中,影片是怎么表现种族歧视的呢?第一位被释放的人质是那位黑人看门人,当桑尼带着黑人第一次跨出银行门口时,外面的警力人员搞不清楚状况,陷入一阵骚乱,纷纷将枪口对准黑人。还有一个很搞笑的一幕是,桑尼在门口挥舞着白色手帕,大声呼喊“阿提卡”,借桑尼之口指责暴力机构根本不关心他人性命。要不是顾着有新闻媒体在,早就开抢了。吃瓜群众们不满政府很久了,纷纷响应桑尼这位英雄般的存在,回应声起此彼伏。补充一下,这个阿提卡指的是1971年,美国阿提卡监狱的在监犯发动了一场震惊全美的暴乱,在这场暴乱中政府由于处理不当,射杀了42名犯人,引发一场强大的社会风波。还有一个很强烈的对比是,之前由于唤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而得到热烈拥护的桑尼,在揭开同性恋身份之后,吃瓜群众由唱喝彩转变为唱倒彩,极具喜剧效果。总之,这部片子展现了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,越战、贫困、同性恋、暴动、媒体娱乐化等等,就不再一一展开了。这些对桑尼来说,可谓是冰刀霜剑严相逼。
而引发我最为强烈的共鸣的是,桑尼和他爱的人之间的关系。我们常说,家是一个人最后的港湾。那么,桑尼是否从家庭中获得了温暖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谈判中,桑尼争取到了和自己老婆、爱人谈话的权利,后面分别讲述了他的同性爱人、老婆、妈妈和他之间最后的谈话。乍听之下,我们都以为桑尼是一个暴躁、不负责任的坏种,但很快你就发现,他摊上的是怎样的家人啊。从中我们得知,桑尼此前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同性恋爱人结了婚,那时同性恋是不能结婚的,而这次也是为了让其同性爱人能够有钱去做变性手术才铤而走险、抢劫银行的,然而他的恋人却不以为然,私下里还跟别的男人有交往。同性恋人本来还不想通电话的,被警察做了思想工作才不得已跟桑尼聊上几句。整个过程中,恋人自说自话,甚至埋怨桑尼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,根本不关心对方的处境,一心挂记着要桑尼跟警方说清楚,自己和这抢劫案没关系。他的老婆又是怎样呢?本来桑尼喊警察带她来现场的,但她推说家里没人照顾小孩,走不开。镜头里我们分明看到了有其他朋友在家,且这个婆娘还化了妆,似乎一副随时准备接受采访的样子。此时的桑尼是绝望的,他想从家人那里获得一点支持,谁知这婆娘一开口就又是自说自话,数落桑尼平日种种,根本不给男主开口的机会,仿佛真正陷入绝望的那个人是她自己,而不是她老公。最寒心的地方来了。他妈被警方带来了现场来做思想工作,还是那副样子,嘴巴里絮絮叨叨,没完没了,根本不听当事人说话,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面。此时的桑尼几近崩溃。我本来不是很不理解他的,但隔天早上我和我妈通电话,就经历了一模一样的事情,所以才感触良多。
尽管四面楚歌,男主桑尼的求生欲是很强的,不然不会有12小时的拉锯。家庭的希望最终破灭之后,他甚至都喊人帮忙写遗书了。生命到了最后,他还是很关心那些他爱过但又辜负他、深深伤害过他的人儿们。他是这么交待后事的。给同性恋人:我的一万块寿险理赔中,给你2700美金,用于你的变性手术,有多的话,你会在我的第一个忌日得到它。言下之意就是说,这个爱人可能都坚持不到一年就另寻新欢,把他忘记了。给老婆:你将从我的寿险中得到5000美金,我在这里再次重申我对你的爱,你是我唯一爱过的女人。你看他对妻子,还是有情有义的啊,还交待孩子们好好生活,照顾好家里人,挺负责任的。给老妈:我希望得到你的宽恕。你不能理解我说过的话、做过的事,但我就是我,我和别人不一样。我希望得到一个军人式的葬礼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是免费的,这样不会给家庭造成额外的负担了。这是多么好的小伙子啊!
这里,我就不聊太多关于他搭档萨尔的事情了。约翰·凯泽尔的演技那是没得说的。另外还是氛围的烘托,那种焦灼、沉闷、黑色幽默,只有你去看了才知道。
结局是怎么样的呢? 在警车护送下,桑尼、萨尔和众人质一同乘坐大巴车前往机场,企图逃离这个国家开启新生活。千钧一发之际,司机与探员巧妙合作,萨尔被击毙,桑尼最终被捕,后来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。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,影片中呈现的媒体采访、吃瓜群众看热闹、很多细节都是真实存在的。现实中的演员,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角色,还曾去监狱里采访这位劫匪。巧合的是,劫匪当天抢劫银行之前,还看了阿尔·帕西诺主演的经典电影《教父》。实在是黑色幽默,令人万万没想到抢银行居然是这样的。现实中的劫匪在服刑5年后被假释,于2006年过世。桑尼被捕时空洞绝望的眼神是令人动容的。他最后的朋友不在了;人质被释放,即将回到各自的家;车辆纷纷离场,曲终人散,闹剧也结束了;等待自己只有绝望。
不得不说,这部影片中呈现的众生相是很值得玩味的,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,真相往往是残酷且丑陋的。这个绝望的年轻人想出路的,但他自始至终都得不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一丝支持,最后只能走上不归路。所以,究竟错的是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