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适合你生活、工作的方方面面。尤其现在做自媒体、做网红卖货,都离不开人设打造这个知识。有些观点你不一定同意,但可以多琢磨看看。这是作者现阶段琢磨出来的最新成果。

有人很反感“打造人设”这个说法,可能是对“人设”问题存在误解。近些年来明星网红的人设坍塌事件过于频繁,民众对于立人设这样的说法越发反感,把“立人设”等同于“作假”,这是不对的。换个词你可能比较容易接受,比如“个人IP”“个人形象”“个人标签”等等。

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有一个拟剧理论,他把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看做戏剧表演,社会比拟为舞台,每个人都是表演者。叔本华有个名句,所谓的世道: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,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。两者说的是一个道理。一开始被老公提醒的时候,本人是很抗拒的。难道人就没有真实的时候么?人居然是带着面具生活的物种,这个真相未免也太赤裸裸了。细细琢磨起来,觉得很有意思。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打造人设中,只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差别。

或许,作者不该把这个发现提出来,默默里自我修炼就好,但真的很想记录下思想变化的轨迹。前些日子,作者才决定把朋友圈给锁起来了,就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在朋友圈的人设打造可能陷入了一些误区,这会不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。作者开始琢磨,究竟人们在社媒的人设打造上有什么问题呢?作者的主要观察样品是朋友圈朋友们发的动态、INS和脸书动态、几位互联网大V的公众号和他们出的书籍。样本不算特别多,但作者认为很有代表性。这个思索过程是痛苦的。

普通人的日常晒图,基本上就是随手分享有意思的、美好的事物,达到与人互动交流、加深情感的目的。也有人认为ta就是一种生活的记录而已,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目的,也并不想取悦谁。这些都没问题,作者以前也是这么想的。

如果在对外的社媒平台上,不带目的性的分享其实完全没必要。你完全可以发仅自己可见的动态,可以写私人日志。但不能平的,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属性决定了他人发生联结的渴望。

人类的头脑运转是需要大量能量的,因此进化成厌恶严肃性的思考,习惯做下意识的反应和决策机制。要每个人在发动态的时候,都费力琢磨文案、修图,这是很难的。但总有人能做到。此类人在推销自己时,可是费了不少功夫,服装打扮、修图、文案、发送平台、互动等等细节都需要费很大心力。从这点上看,是很值得钦佩的。

通过观察,作者总结出人设打造容易出现的五大类误区,分别是:无目标化、扁平化、零散化、凡尔赛化和缺乏一致性。

下面,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具体表现和解决办法。

  • 1. 目的性不强

作者把目标类放在第一个讨论是有原因的,没有靶子,行为容易发生偏移,导致零散化、无框架化,这是问题产生的原因。

从众心理让人在群体行为中倾向于模仿他人,从而达到合群的表象,这样是最安全的。但问题是,一样的滤镜效果下容易产生千篇一律的相似脸谱。目的性不强的主要原因,还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,ta看不清楚自己的闪光点、自己的优劣势。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,它将决定你去向何处,能走多远。

人们在作为旁观者的时候,往往更能看识别他人的优劣势,看自己时反而容易陷入迷雾。正所谓,旁观者清。可以找几位熟悉的朋友聊一聊,让对方谈谈ta眼中的你是怎样的,有什么优点、什么缺点。如此,你便能对自己的形象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。

有了这样的认识,你便可以在今后的对外输出中不断强化这个标签。

  • 2. 扁平化

想想看,你最喜欢的文艺作品形象是哪一位?ta有什么特征?作者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的性格都很多样,也有自身的优缺点,毕竟人无完人。人的生存是艰难的,人性是复杂的。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是多面的、立体的才对。

但我们操作起来,往往陷入扁平化的误区。主要表现就是,只说好不说坏,只说优点,缺点闭口不谈。这都是可以理解的,毕竟大家都想在别人面前留下好的印象。但结果就是,你这个人物形象就像纸片人似的,没有人味,少了真实性。真实性是最为可贵的。还有一个结果就是,他人对你有过高的心理期待,一旦与预期不符,更容易加速关系的破裂。

比如,你在外网的主页,无论你是公司主体还是个人,一味地po产品相关的帖子是没有说服力的。图片经过美化,看不到本来面目,你说好不代表真的好,很难打消客户的疑虑。也没有必要都是优点,啥缺点都没,客户也不是傻子。一开始对方可能会被吸引买单,但长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,不断降低客户对你的信任值,导致合作破裂,一次性交易就是这么来的。除了讲产品,你还可以讲团队面貌啊,行业发展啊,客户反馈啊,很多角度和层面可以讲的。具体可参考菲利普科特勒的《营销管理》,非常好的框架搭建。

  • 3. 零散化

即大杂烩式的、无差别分享,有天马行空、杂乱无章之感,令人捉不住重点。

如果说造成扁平化的原因是对自己认识不够,那么,造成零散化的原因就是没有缺乏靶向感。具体来说,前面我们通过发现自己的优劣势,可以树立这样的靶心:把你的闪光点、你的不可替代点、你的缺点三者结合起来。在对外的不断输出中,围绕这三个核心轮换着去讲故事、去分享。你也可以理解成,在众多标签中,找到适合你的那几个标签,重点去po,不断强化形象。

“闪光点”是你最珍贵的人格品质,是很有吸引力的,它让你增强与他人的粘性,是你的核心品质,是前提、是基础,是不能变的;“不可替代点”可以更多联系到工作相关,重在凸显你的核心价值,这是涉及到价值变现的,很重要,但也要巧妙,以免引发他人的反感或抨击;“你的缺点”可以偶尔逗漏出来,比如迷茫、沮丧、受挫的情绪,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等,这让你更有人味儿,也更容易引发共鸣,吸引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
有了方向指导,你在操作的时候就知道如何把握了。与核心标签关系不大的、令人费解的文案不该发或者少发,它会弱化你的形象,不利于人设的打造。

  • 4. 凡尔赛化

 “记录美好生活”,这个广告是不是很熟悉?无形当中,商业也塑造了我们。在对外展现自我的时候,我们更倾向于展示美好的那一面。然而,物极必反,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把握不好那个度,变成一种炫耀甚至浮夸了。不管你本意是如何,别人都有可能去曲解你的意思,这自然是没办法控制的。

我们作为“营销者”本身,在信息编码上就不应该搞得太复杂,容易引发他人的误解,这会加大信息传达的难度,使结果与愿望相背离。这是一个原因。

另外,你作为中国人,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就应该主动去了解和融入这个社会,也就是所谓的“入世”。中国有些古语、俗语,讲得很妙,比如:财不外露,富不露相,机不可泄,运自会来;财不配德,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;秀恩爱,死得快等等。

毕竟花无百日好,人无千日红。有钱赚,您就闷声发大财好了,没必要拿出来说,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啊。再比如,买了第二套房啦、换车啦、去哪儿旅游啦、吃啥大餐啦等等,真的不合时宜。深圳特别多暴富的小老板,他们很多就是不懂这个道理。你以为分享生活了?底下员工怎么看你的?就问你睡得安稳不?不怕惦记?

还有一些大V在写文章的时候,会时不时透露自己有多成功。有些觉知力比较强的,ta会很巧妙地表达自己,俗称“高级凡尔赛”,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一种站在上帝视角的蜜汁自信。

总把自己想象成赢家,没有人真的像自己想象那样那么出色的。切记。切记。

  • 5. 缺乏一致性

随着阅历的增长,人的看法是会发生改变的。今天回头看以前说过的话,可能就有不一致的地方,都可以理解的。但是,一些核心价值观的东西,是不能变的,它关系到诚信问题,前面一套后面一套的做法,很失人心。

为什么我们反感明星的人设崩塌?你对外的人设一直是“顾家好男人”,结果你搞嫖娼、家暴这种事情。最基本的信任都失去了,这个人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?政客是最关心自己的诚信形象了,如果竞选期间闹出夫妻关系不和的传闻,那将是致命性的打击,竞选大概率是会失败的。

前些日子,我跟位采购朋友聊天,问他为啥不大喜欢用某家工厂做加工,他的回答让我很惊讶。他谈到在这家工厂做货的时候,就没听过他们主动来说出现了什么问题,他觉得很担忧。平时交待做的样品,连标签都能贴错。对比一些优秀的合作工厂,出了问题,他们会积极跟他沟通,找解决办法。这差距就很大了。前面谈合作的时候,对方就说自己工厂怎么怎么好,合作起来这也不对那也不对,这不是从“诚信银行”取钱的行为么?比起遮遮掩掩,他认为坦诚的合作伙伴更靠谱。一个主张诚信的公司,结果拖欠供应商款项,出了问题就踢皮球,这样的公司你放心合作么?

以上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五大点。总结一下,社媒人设打造的五大误区,分别是:无目标化、扁平化、零散化、凡尔赛化和缺乏一致性。解决办法就是:先确立自己的靶心,即核心标签,组合成“闪光点、不可替代点、你的缺点”,轮流对外输出、分享,同时要避免凡尔赛和一致性的问题。他们的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。

人们说一千道一万,其实都是在说ta自己。既然如此,为何不好好包装下,把自己呈现出来?不会推销自己的人,哪来的机会摆到你面前啊。

还有一些微操方面的细节问题,比如说缺乏审美能力、表达能力,图片、文案的选用一塌糊涂的。作者就不多说了

作者在写文章、对外输出的时候肯定也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。不言自明的优越感、缺乏自我认知的盲目自信等等,诚惶诚恐啊。各位读者,还请多多指正!

(各位有没有发现“我”字被换成了“作者”呢?呵呵)

yilianwen

Share
Published by
yilianwen

Recent Posts

2024年10月惊奇日记

小鸡的成长、钢琴大师访谈录、联…

4 周 ago

我的英语学习之路

语言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

4 周 ago

2024年9月惊奇日记

阳台生长季、养了两只小鸡、姐姐…

2 月 ago

2024年8月惊奇日记

钢琴选购记、何老师来家、月末乱…

3 月 ago

2024年7月惊奇日记

回深记、游泳啦、琴技的进步、急…

4 月 ago

2024年6月惊奇日记

家族聚会、人生选择、命运无常

5 月 ago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